後疫時代,恢復笑容|遠離憂鬱,找回心的距離

1 / 1

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人們保持社交距離、工作型態的改變轉為居家辦公、分流上班,因為飛沫傳染的疫情,在全球影響加劇,導致在大眾的心理蒙上對疫情的恐懼和害怕。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除了口罩、消毒等能見性的防護機制外,減少外出及社交等軟式的遠離公眾場合,相信是這半年來許多人的生活改變。多了社交距離,人們回歸了一個人或僅與家人的互動,以群體生活為主的人類,心是不是也能真的適應?還是,大家變得更不認得現在的自己呢?

就醫學上,後疫情的時節下,越來越多民眾求助心理諮商或是網路諮商的管道,不外乎是對恢復人際社交感到陌生不自在、又或者是對後疫情的未來感到迷惘與不確定性。 這次小整理出,如何讓因為疫情而心情煩悶的你,走出不安全感,能健康地擁抱適當的社交心距離。

                                                                                                                                 

減緩負面情緒

在台灣目前的疫情狀況有稍稍趨緩,我們感謝第一線的人員及大眾一起守護這道防線,才能讓台灣疫情影響在控制之中。雖然該做的防護與自身防疫觀念不能少,但就情緒上,因為擔憂仍無法解決問題,我們可以選擇的是慢慢擺脫恐懼,讓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和健康,身體也才會有相對的免疫力,在夏天來臨時刻,好好的曬曬太陽,吸收點正能量!

                                                                                                 

理性思考解決之道

如果是因為不知如何恢復以往的社交模式,或是對於人群感到害怕,可以慢慢地培養起自己的可接受度,用理性的觀點,替自己打造適合適切的方式。

如果是因為疫情長時間與家人共處而有磨合,也可以靜下心思考家人之間的角度是甚麼,進而溝通協調,適時表達自己的立場讓對方了解,讓彼此更能懂彼此一些,進而也有機會拉近距離。

如果是因為疫情而延宕的計畫與安排,可以趁現在好好的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後疫時代也許可以是新的契機唷!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恢復關心與適當互動

有了理性思考下,起而行就是踏出第一步,也許是撥通電話與周遭的人聯繫聊天、互道近況;也許是聆聽彼此的抱怨、吐吐苦水。人依舊是需要人際交流互動的群體,藉由在自己能接受的互動程度下,相信能築出屬於自己的社交安全感。

                                                                                                              

Cover credit by United Nations

#後疫時代 #遠離憂鬱 #社交距離 #心理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