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是什麼?日本流行的「減法人生」

1 / 1

-introduction-

極簡主義(Minimal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又可稱為「Minimal Art」,作為對抽象主義走向極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後來被Joshua & Ryan 把此主義套用到對生活的態度上,並重新定位生活。



【Joshua & Ryan的極簡生活經驗】

「The Minimalists」的兩位主持人也是全職作家,積極推廣和分享關於極簡生活。
兩位都是美國人,都曾在大集團公司工作,年收入位於美金6位數以上。他們擁有豪車、大房子、衣服鞋子更是名牌的高檔品,但他們內心是空虛的。因為賺的多、花的也多,開始出現負債,壓力、焦慮、失落跟憂鬱等問題隨之出現。加上平均工時為一週 70-80 小時,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所以從2010年開始回歸到極簡主義的原則,重新審視自己,並於2011年30歲左右,相繼離開了集團公司的工作。


“關於極簡主義的迷思”

極簡主義照字面看起來,似乎就是不能有強烈的物慾、不能擁太多東西、房子要很空、沒有職涯規劃而且要住在靠近大自然的地方、一定要成為作家、身邊的物品不能超過100樣等......(會不會太嚴重),而這些並非極簡主義的宗旨,但卻代表不少人對所謂 極簡主義者的刻板印象。很多人不願意接受這種新的生活態度,就是因為無法做到以上的「限制」。

體現極簡不應該是帶著壓力和壓迫的,重點是,我們常常賦予物品太多莫須有的意義,而忽略掉最基本該注重的健康、家庭、感情、生活跟自我成就...等。事實上,極簡主義是一個協助你找回自由、找回生命的意義、解放自我、遠離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行為,找到心靈上真快樂的一種作法。並且極簡主義對每個人的“幫助”和“體現”是不一樣的。


“給自己的課題”

「在你的生活花了多少時間去做“生命中重要的事”?」
「生活中,你花了多少時間去做其實沒那麼重要的事?」

老實說,我們真的沒有花很多時間去做對我們生命而言更重要且有意義的事,並且將時間都浪費在爆炸又無意義的資訊中,那些不重要的物質剝奪我們僅剩的注意力、時間和空間,就像那時的我意識到了生活的擁擠、了無生趣、沒有意義、不快樂。極簡主義幫助了我肯定「少其實更多」,幫助我抉擇真正需要的物質。


“少即是多”

日本很流行一個名詞-「減法的人生」,要具體說明,就像是“無印良品”新型態的空間概念,東西少而巧,每一個存在都是必要又有用途。
我們原本的習慣就是把錢拿去購買生活物品、支付房貸、繳交各式各樣的費用,這樣的生活其實很緊繃,有時更可能入不敷出,但當你重新審視每個月所擁有的新物品時,你會發現那些你以為自己很需要的東西,其實只是讓你“安心”的東西罷了。

極簡的第三篇我會聊到我如何控制慾望,如何重新規劃消費習慣,變成一位不折不扣的小資女孩,大家一定要持續追蹤!
當我打完這篇,再環視一下自己建立的極簡環境,嘴角又不自覺得上揚了起來。


極簡讓我更清晰,更自由,更快樂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