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 - 人際關係也是幸福的起源

1 / 1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其實這句話的反面意思是,所有的喜悅,也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喜悅。

人際關係也可以是幸福的起源。

在《被討厭的勇氣》第一本和第二本裡都重複提到阿德勒所主張關於「人類的課題」(人生的任務)

也就是工作、交友和愛

個人在社會上生活所必須直接面對的課題,就稱為人生的任務。

我們結交朋友,來學習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這就是交友的關係,也是所謂的「社會意識」。

上一篇提到,哲學家要年輕人以交友的關係和心態去跟自己的學生建立情感因為學校和家庭是孩子最初學習「交友」、發掘社會意識的場所。

圖片來源: 攝影師:Trinity Kubassek,連結:Pexels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信任 vs 信用

先來談談信任跟信用的差別

信用,是在附帶條件下相信對方;而信任,則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情況下相信對方。

而要成為可以信任別人的人,首先要先相信自己。

工作關係 vs 交友關係

工作關係其實是建立在「信用」上,是有條件地去相信你的夥伴。

因為工作關係會牽扯到某些利害或外在因素、有附帶條件的關係。

好比,合作方、同事。

因為項目、因為同一個公司的情況下成為的工作關係。

而交友關係,則是建立在「信任」上。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交友的關係上沒有「非得和這個人交朋友不可的理由」,完全是出自於自己的內在動機而締結,沒有牽扯到任何利害關係,也不會有外在的強制性因素。

圖片來源: 攝影師:RF._.studio,連結:Pexels

為何工作是「人生任務」之一?

首先要先了解,工作的意義就是為了在地球這個嚴苛的自然環境下生存的一種生產手段。

為了與他人能夠順利地分工合作,就必須相信他人,畢竟人是無法獨活的生物。

工作的任務不只是單純的勞動任務,而是以與他人的連結為前提的「分工合作的任務」

阿德勒認為:「我們應該要工作、合作與貢獻。」

亞當斯密認為的「分工制度」,他是這樣說:「分工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人類的『利己之心』。」

也就是說,人類純粹基於利己之心組合,而構成了分工的制度。

在追求利己之心的前方,就是「貢獻他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我們的共同體具備了「一切所有的工作」,因為多樣性,才會豐富多元,如果是不具價值的工作,而且沒有人需要的話,不久便會遭到淘汰。

那些不被淘汰而留存下來,都有一定的價值。

所以,在我們的人類社會中,職業並不分貴賤。

所有的工作都是這個共同體中必須要有人去做的,我們不過是各自去分擔而已。

個人的價值不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來判斷,而是以他對那份工作「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決定。

在分工的關係中,會重視個人的「能力」。

但是是否與眼前的他人一起工作,則是考慮到這個人誠實坦率的程度和對工作採取的態度。

圖片來源: Pixabay

尊敬是源自於「信任」還是「信用」呢?

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行加諸在他人身上,尊重對方可以是「他自己」

這就是尊敬的定義,也就是說,尊敬是一種信任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但是一個人能否信任對方,就取決於他是否尊敬他人。

教育的入口就是尊敬,而所謂尊敬就是信任,基於信任的關係,也就是交友的關係。

這就是在最一開始提到,哲學家希望年輕人以「交友的關係」和自己的學生建立情感,而非以「工作的關係」。

要先相信

相信不是照單全收,我們應該要的是極是對方說了謊,我們也要連帶說謊的部分完整的相信「這個人」,並且對他說出來的話保有懷疑的態度。

真正的相信,是具有徹底主動的影響亦,而不是被動地希望對方相信自己。

主動地去相信眼前的他人。

孩子們之所以會反抗大人所說的話,或是聽不進大人的勸告,是因為孩子主觀的認為父母不信任自己

如果對於這句話無法理解的話,我來跟你說另一個概念。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我們只願意相信那個相信自己的人所說的話,而不是依照意見的正確度來判斷對方。

以這樣的角度去思考自己對於「信任」的對象,應該就很好理解了。

「愛鄰舍如同愛自己」 - 《新約聖經.路加福音》

在《聖經》裡有這樣的一段話:「愛鄰舍如同愛自己」

也就是說,要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別人,如果無法愛自己,就不能愛別人。

同理,如果不相信自己,也就無法相信別人。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實不是因為喜歡自己,而是由於無法如實接納自己,始終處於不安之中,才會完全只在意自己。

歸屬感的起源來自於信任,如果只有依靠工作所獲得的認同,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因為工作認同的是「能力」,而並非你這個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平淡無奇的日子才是考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阿德勒身為當時候的軍醫以及哲學家,不像其他哲學家一樣思考戰爭所帶來的種種,而是去思考要怎麼樣才能阻止戰爭

於是他得出,只要可以發展出任何人都理當擁有的那種視他人為夥伴的意識,也就是「社會意識」,就能避免戰爭。

而他所認定的社會意識則是,先對眼前的人際與信任、與他成為夥伴,而不是想著為世界和平做什麼?

如果想要消弭世界的爭端,首先必須讓自己從爭端中解放。

我們必須以「身為全體一部分」的角度去思考,並且跨出第一步,而不是以置身事外的角度去談論全體的問題。

而對於我們來說,平淡無奇的每一天,才是真正的考驗。

重點在於踏出第一步之後的維持。

凡給予的,就得著

尊敬、信任,這都給予的行無。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果抱持著什麼都不給,只要求別人給你,這是心靈上的窮困。

我們必須保有豐富的心靈,並將所積蓄的給予他人。

因為給予,才會得到。

哈囉讀者你好,

阿德勒心理學的代表作《被討厭的勇氣》終於要來到尾聲了,謝謝你看到最後。

下一篇會和大家分享阿德勒心理學中對於【愛】的定義。

也感謝你持續的關注我的文章,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請不要吝嗇的幫我按個讚

若是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身邊的人有幫助,也請你幫我分享給那位需要你幫助的親友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若是你喜歡我的文字,也很歡迎你持續追蹤我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有想要跟我分享的,或是希望我可以更好的地方,也歡迎你在底下留言。

我們下一篇再見 C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