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當善意成為一筆生意 社企的侷限與盲點-《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

1 / 1
《靜思語》說「慈悲沒有敵人」。真的嗎?當有人竭盡心力把慈悲拿來包裝行銷的時候,或許這就是慈悲的敵人。

「社會企業」靠著「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口號,左打NGO財政依賴性過高、右打企業營利為優先的經營型態,近年來在台灣蓬勃發展。不過這樣子的模式,真的就能夠打造幸福美滿的國度,不會有任何問題嗎?

《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一書,從「社企」的定義開始解析,以各國社企發展的案例,說明「將社會議題包裝成商品」,所形塑出的各種問題。除了擠壓NGO的生存空間、過於理想化自身的商業行為、合理化不當的勞雇關係,最重要的還是造成社會問題,無法被解決,甚至惡化。

作為一個企業,你希望自己的商機永續,但社會企業的商機永續,是否也代表了問題的永續?

 在前言中,就以非洲地區販售,以環保材質製造的淨水器為例,說明社會企業的商機,反而可能阻礙當地淨水設施的建設興建。而當社會問題被轉化成商品需求,不只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阻礙,同時也成為社會企業的「善意」,與運作目的「盈利」之間,無可避免的矛盾。

只顧利益地「強加善意」 終將帶來更大的問題

 而書中提到「發電足球」(Soccket)與遊戲幫浦,則顯示了某些社會企業的「善意」,只是滿足先進國家捐贈者為了自己的美好想像,並無法解決開發中國家的問題,有些「強加的善意」,甚至會造成當地人民更大的困擾。至於首次為台灣引進社會企業思維的「微型貸款」,糖衣的外表下,則是跳過繁文縟節後,隱含更大的經濟問題與危機。

 批評壞人做壞事很簡單,但要批評想做好事的好人很困難。但滿足需求,不等於解決問題。所以宣稱透過販賣商品或服務,就可以有效解決社會問題,這種社會企業主張就是我極力反對的說法。

 作者徐沛然以這樣的思維,寫下了這本書。在第一時間看到「做好事」的人被批評,或許難免會有點不舒服(尤其是書名大剌剌地把社會企業形容為「好生意」),但細細品嚐後,則會發現作者所說的並無道理。社會企業自詡對社會更有貢獻,並以此推銷自己的商品,不過當「做好事」成為不公義的藉口,或只是行銷手段,就應該被嚴加審視。

名為「做好事」的盲點 讓社企成為包裹惡意的糖衣

  過去筆者也曾在社企工作過,經過被類似宗教式的正向洗禮,最後卻因為公司經營不善,與所有同事一起遭遇「全體裁員」的命運。然而,裁員還不夠,負責人企圖以未來的願景說服大家以領取失業補助的狀態無償為公司持續工作,讓筆者對於社企的美好想像就此破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點出了「善意」容易造成的盲點與問題,並讓讀者了解「做好事」不該是現代贖罪券,只是藉由善意美化、合理化社會企業不正當、不合理的作為,反倒因為掛著幫助社會的大旗,更應該謹慎檢視。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bXVj4o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reurl.cc/EnjMKK

博客來:https://reurl.cc/83vZlX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NrQmjp

讀冊二手書:https://reurl.cc/1YvaQV

#社企是門好生意 #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

#徐沛然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時報出版 #2018出版

#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