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越來越耐不住太久的歌?| 從 Spotify 的收聽數據發現流行歌曲的「抖音化」現象

1 / 1

威爾.佩吉(Will Page)
Spotify 前首席經濟學家

作為業界資深人士
他分享了對串流支付模型、定價和音樂產業
在數位時代的適應策略的深刻理解

在他的書中《泰山經濟學》提到

因為 Spotify 的推薦機制
當代歌曲的副歌都有往前的現象
甚至,現在歌曲的時長也正在縮短

串流支付模型的變革

佩吉探討了四種支付模型,包括

  1. Pro Rata(比例支付)
  2. User-Centric(用戶中心)
  3. Artist Growth(藝人增長)
  4. Thresholds(門檻制)

佩吉認為 Pro Rata 模式雖然高效
但不一定最公平

而 User-Centric 模式
將用戶費用直接分配給該用戶播放的藝術家
雖然更公平,但計算複雜

▲佩吉提出一種基於「播放時長」的模型,建議歌曲被完整播放(完播率)Photo by @felipepelaquim on Unsplash

另一個備受關注的是 Thresholds
該模式要求作品達到一定的播放量才支付版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這對許多藝人來說或許並不受歡迎
但有助於避免小量重複播放所造成的版稅浪費

-

串流音樂的消費導向模式

佩吉提出一種基於「播放時長」的模型
該模型建議若歌曲被完整播放(完播率)
其版稅應高於未播放完整的歌曲

這個模式在瑞典國會的討論中提出
目的是反映出不同長度和受歡迎程度的歌
在支付上應有的差異

他提到這樣的模式
將有助於減少只播放 30 秒的「點擊農場」的誘餌行為
同時也更符合聽眾的行為習慣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每年年末,Spotify 都會推出名為 Wrapped 的活動
讓用戶回顧過去一年的音樂收聽數據

▲每年年末,Spotify 都會推出名為 Wrapped 的活動。來源:Spotify 官網

然而,除了讓聽眾分享自己喜愛的歌曲
這些數據其實還蘊藏著深層的經濟學、技術以及文化洞見

以下讓我們以 2023 的 Spotify Top 10歌曲為例
剖析這些趨勢背後的意涵

-

Spotify 歌曲時長縮短的趨勢

Spotify 排行榜的熱門歌曲中
平均時長僅有3分11秒

根據Quartz的數據顯示
2013年Billboard Hot 100
平均歌曲時長為3分50秒
到2018年縮減至3分30秒

▲Spotify 排行榜的熱門歌曲中,平均時長僅有3分11秒。來源Spotify 官網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再加上UCLA的長期研究
從1990年到2020年
歌曲時長從4分19秒下降到3分17秒
足足縮短了一分鐘

那麼,為什麼歌曲時長會不斷縮短?
背後的主要推手是經濟動機

現在大部分音樂收入來自於串流平台,如Spotify
這就使得音樂人的寫作方式逐漸轉變
重新適應平台的算法及支付機制

-

Spotify 演算法與經濟的影響

在 Spotify 上,當歌曲播放超過30秒
音樂人才會獲得分成,約為每播放 0.3 美分

如果歌曲時長縮短
那麼用戶可以在相同時間內
重複播放同一首歌
,提升播放量
這樣一來,寫短歌更具經濟效益

此外,若一首歌未被完整播放至結尾
則在 Spotify 的推薦機制中會被扣分

這些因素使得創作者趨向於讓副歌提前
以吸引聽眾在短時間內投入,增強歌曲的完播率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像是《Señorita》開頭 30 秒就進入副歌
而近期當紅的《APT.》15 秒就進入副歌

這正是技術與經濟共同塑造文化的典型案例
Spotify 演算法的運作方式
和支付模式不僅影響了歌曲的結構
也間接改變了我們的音樂收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