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捲晚間報#ep6: 只有我參加的南棗糕正名運動(先去角落哭

1 / 1

過年將近,最近關於年糖的小新聞,比較轟動的莫過於迪化街某店家23條牛軋糖要價1100元,身為一個牛軋糖愛好者,的確是貴了些,雖然店家標榜每一條都比一般大許多,而且比較多堅果,但先不論價錢的話,我個人還是偏好小條一點,可以用一樣的斤數吃到比較多口味。不過我覺得買家本身的問題也不小,除非老闆娘拿水槍或步槍逼你買(兩個都怕. jpg),基本上你可以在聽到價錢、看到實體的當下決定不要買,或是改買少一點當作嚐鮮(覺得味道不值得想在網路上罵,那另當別論),而不是為了在網路上發文痛批花很多錢而花1100塊。(這有點饒口,但你有看出其中的癥結點嗎)

-

我媽在前幾天也向傳統市場的一家堅果販買了包有各式口味的手工牛軋糖當作年糖,目測大概35顆要價400塊,屬於中上價位。先前買過這家處理的綜合堅果,脆口新鮮,自然、沒有怪味,讓人一吃停不下來,所以他們家自製的牛軋糖表現當然也相當好,不僅口口吃的到大顆堅果,也不會過於甜膩。這一包裡,我最愛的口味是芝麻、抹茶牛軋糖和南棗。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認真地品嚐南棗的味道,結果殊不知我一吃直接被他苦甜參半的奇妙口感吸引,原本是我內心第一名的芝麻立刻被往下貶至第二名。抱歉了芝麻。

「南棗糖也太好吃了吧!」我邊忙著處理黏牙問題,邊被我媽若無其事的回說這其實叫南棗糕。我身邊的人常常要回答我出其不意,甚至有點笨的問題。我疑惑的是,牛軋糖和南棗糕明明就是一樣的造型和差不多的製作方法,口感上也都有軟黏的特性和脆脆的堅果,但為什麼叫「南棗糕」而不是「南棗糖」呢?我頓時又想到另一種和以上兩著可能有親戚關係的糖,那就是松子軟糖,也符合了黏牙、堅果、條狀的三大條件,甚至更接近南棗糕的口感,但還是只有南棗糕被冠名為「糕」。

-

我立刻拿出本能上網查了一下相關資料,發現也有人會用「膏」代替「糕」,不只不會讓人以為是一種糕餅(我就是曾經的受騙者),還多了提煉、職人的專業意涵,蠻有意思的,我喜歡這樣的說法,不只符合比牛軋糖還要軟一點的口感,而且還融合了它的歷史緣起。

結果,由於問題實在太隨性地脫口,我媽直接被K.O(這種時候就有種,我贏了,的感覺),網路上也找不到可信的答案,好吧,我想大家都忙著採買年貨,根本沒人有時間探討這問題,只能說漢字真是博大精深的藝術。

-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期待在年節期間吃年糖呢?雖然平常也可以買年糖來吃,不過這似乎默默成為一種淺規則。我的最愛的,除了牛軋糖,還有紅白餅乾裡包著花生的生仁和娃娃酥,我先來去拿幾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