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免門票特展|【路徑.入境-臺灣文化路徑特展】.帶領走訪臺灣五大產業文化,三月初文化市集千萬別錯過!

1 / 1

#免門票 #特展 

臺灣產業文化時空之旅就在臺中!

上一篇跟各位分享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的一個限期免費特展——【發現第一人-臺中站】,其實當天還有發現另一個藝文特展叫作【路徑.入境-臺灣文化路徑特展】

本次特展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結合臺灣早年五大產業文化——「水糖礦族林」,運用旅途式循序漸進引導觀展人深入走進臺灣特有的人文風貌。

以下介紹內容經由本人參展、閱讀展覽手冊以及上網查詢主辦方資料後,整合內化轉為個人心得闡述,僅供參考不代表展方言論,詳細完整資訊請以館方或展內提供為主。

超時空車站大廳-展覽服務台

特展名為「路徑.入境」,個人覺得名稱取得很不錯,與策展主題相呼應,由主辦方創造的「超時空旅行社」帶領各位觀展人前往五個臺灣的文化路徑,在出發之前請各位先在辦理"入境"手續,領取時空旅行護照(即展覽手冊,每個路徑站點都可以蓋章留念),我們即將出發!

展方也將櫃台服務處打造得很像車站大廳,不僅有路線排程、各路徑資訊,當然也有分享展覽大綱與策展的過程或主旨等等。

下方放置許多舊式行李箱做擺飾,連早期的電視都搬到現場播放使用,媽媽當天看到時馬上跟我分享說他們小時候就是看這種類型的電視、不使用時還可以拉起左右的伸縮門......滿滿兒時回憶瞬間湧向心頭!

接下來,請大家行李準備好,我們準備出發囉!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第一站:水之路-掌握大地生命線

本次特展以嘉南大圳系統為核心,串聯濁水溪與曾文溪,探討水資源的脈絡文化,展區不僅介紹了水流分路系統,還講述在經由當時專業團隊不懈努力的規劃與分工掌水,才能有現在的可控輸水流域,讓水流導向生活居所,不僅滋養了周圍農地,也改善了在地民生。

本次特展計畫的引路人陳豔星,擔任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組-麻豆分處管理股長,身為管水職責之人更知道水資源取得的不易與辛酸,也曾說道:「大家都以為我們隆田水很多、喝不怕,才不是咧!」。

現在用水實在是過於方便,水龍頭一打開,淨水嘩啦嘩啦地流出,可能甚至有很多人會以為只要有水龍頭就會有水,殊不知在早年要建立水壩蓄水建造水廠處理汙水淨水建造水道水塔分送輸水讓家家戶戶都能有水使用,還要控制閥門避免過度湧入而淹沒城鎮,是相當大的一項民生工程。

圖-輸水動態板。記錄每日輸水量與狀態。

圖-攔水籠(亦稱石筍)。早年尚未修建水壩時便以此物作為攔水器具,將石頭放入竹編製的石筍內,便能做到阻水作用,在此展現老輩的智慧和辛勞。

.計畫名稱:臺灣水文化資源網絡建構計畫-嘉南大圳串連濁水溪、曾文溪脈絡為例
.計畫主持人:王价巨
.引路人:陳豔星

第二站:糖之路-長途跋涉的一口甜蜜

臺灣早年糖業繁盛,曾高達42座糖廠,擁有完整產業鏈,從甘蔗生產、製糖加工到運送,糖業養活了當時許多家庭,甚至有「以糖養家」的佳句。所以在以前的人會認為有越多糖、吃越多甜的家庭都是有錢的代表。

本次特展主要探討臺中~臺南地段之間的糖業路徑。在展內布置了非常多早期糖業所使用的器具、糖廠保留文物。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牆面擺設了早期使用的糖票、白糖寄存單等票據,還有許多舊照片。糖也帶動了非常多的產業,包含糖果、汽水、冰棒......等等,甚至現在許多料理食物上都會用到,牆面也應景的繪製了古早雜貨店的樣貌,包含夏天大家都愛吃的枝仔冰(價格真的都是跟糖一樣非常甜)。下方擺設了可樂汽水瓶與舊式電風扇裝飾,特別有懷舊感好適合來拍拍照。

我還看到展示區中有熟悉的蒜頭糖廠朴子線告示牌,蒜頭糖廠離我爸爸老家非常近,現在已轉為觀光工廠,我們家偶爾會去糖廠吃吃冰,據展方資訊提供,目前臺灣仍有在運作的糖廠為虎尾糖廠以及善化糖廠。

圖-砂糖袋。以前都使用麻布袋裝運輸,一袋都有50公斤重,在搬運過程上可想而知是如此"甜蜜的負擔"。

圖-糖度計。聽過測量溫度、濕度、高度或重度的儀器,第一次知道原來也有估測「糖度」的機器!糖度計是在民國50年代改良後的產物,員工會撈取蔗糖汁液,透過光折射原理測量糖水的濃度,便可推算糖度比例。

.計畫名稱:臺灣糖業文化路徑推動計畫
.計畫主持人:顏彬峰
.引路人:許乃懿

第三站:煤礦之路-看盡九分苦一分樂的人生

臺灣北部早期擁豐沛礦坑,帶動龐大的採煤產業,雖然煤礦產業發達,但工作環境艱苦危險,可能隨時發生坍塌,或因長期吸入有毒物質而導致肺部慢性疾病。是一項與死神拉扯的職業,但當時的礦工們都抱持著『為了生活,只能拼了!』的心態,實在令人敬佩。

本次特展主要探討基隆~苗栗地段之間的礦業路徑,雖然我沒有實際前往礦坑步道,但展方有設置一條模擬礦坑道讓觀展人可以實際躺入體驗,空間只夠躺下一人,在展內有冷氣跟半開放的情況下都會感受到礦坑的狹窄壓迫,更何況是真實的礦坑道。

曾身為礦工的引路人周朝南也提及自己14歲開始跟著採礦,一採就是43年,礦道僅30-40公分寬,且空間內將近40度左右的高溫,無法走路站立只能躺著工作、吃飯。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圖-採礦所需物品。非常繁雜但又缺一不可,一但疏忽可能就是喪失性命,要在高達40度、狹窄的礦坑中攜帶這麼多器具,真的令人佩服.......

圖-採礦生活紀錄。在採礦的過程可能會有坍塌、瓦斯爆炸等生命危險,在坑道內除了微弱的頭燈,前方便是無盡的黑暗,「去採煤死我一人,不挖煤餓死全家」,簡短的一句話道盡為了生計與持家的無奈與辛勞。

圖-採礦員工合格證(左)、防毒面罩(右)。在此謝謝所有拼命冒險的礦工們,你們的探照頭燈不僅是照亮採煤的坑道,更是點亮了全家的生計與國家交通發展的道路!

.計畫名稱:臺灣礦業文化路徑推動計畫
.計畫主持人:周德清
.引路人:周朝南

第四站:族群之路-循原路找回「我是誰」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文化,臺灣擁有多元族群,從早期就已定居生活的原住民族,還有後來加入的漢人、閩南、客家等等......到現在科技發達讓世界幾乎無國界,許多外國人士也會來到臺灣定居,因此造就許多不同的文化色彩、生活習性,也因為有許多文化或是傳統信仰的碰撞,才能成為極具豐富人文風采且獨一無二的臺灣。

本次特展是由愛丁堡攝影師-湯姆生在1871造訪南部,其中也走進平埔族聚落體驗當地文化,透過攝影保留下來的圖片看見19世紀的臺灣風貌。

藉由文物找回當時生活風貌與人文特色,可以看見傳統族群常使用草木竹等自然原料來製成生活用品,包含竹簍、竹製菸斗酒杯、茅草屋以及草鞋等物品。

過往臺灣一直處理發展進步的狀態,近年開始盛行讓自己「慢下來」,走入原鄉、找回自己的尋根之旅,其中原住民文化也漸漸受到社會重視與關注,感謝每一個族群文化的傳承守護者,無論透過書籍、文字、照片或是影音甚至記憶,都是支撐臺灣能延續不同人文樣貌呈現的一大助力。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記錄單位: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
.副研究員:石文誠
.引路人:游永福

第五站:林之路-檜木香氣裡的繁盛與哀愁

臺灣從山到海皆擁豐富的自然生態,日治時期開發了臺灣不少產業,其中以林業(尤其阿里山)最為興盛。

同時,也因人們過度開墾,林業的衰退有目共睹,目前多以自然保育森林育樂之發展,在此也呼籲珍惜和感謝大自然的賜予。

本次特展以阿里山為主軸,探討過去林業的興衰與現今的產業推廣,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阿里山小火車神木欣賞,很多人都會從嘉義市區搭乘小火車一路上山,沿途欣賞窗外從城市大樓逐漸轉為原始樹林的美景,吃著經典的火車便當。

.計畫名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重要文化景觀文化保存與文化路徑跨域推廣計畫
.計畫主持人:邱上嘉
.引路人:郭盈良

下車前多多欣賞沿途風景~

至此,五大路徑已參觀完畢,我們即將到站,下車前可別忘了再多多欣賞列車外的沿途美景~主辦方在最後出口處設置了270度大投影螢幕放映,帶各位觀展人重溫「水糖礦族林」五大站點特色,喜歡看影音勝過文字的人可在此細品!

我發現其實這幾項產業都有著不少的關聯,以糖業和林業來舉例,若是沒有煤礦產業的興盛,就無法有火車行駛來將物資輸送到各地,必須用人力方式極緩慢的輸送,所以這些產業文化其實也都是相互支持幫助,最重要的是......若沒有人群的團結合作與規劃發展,就無法創造記載文化、造就如此多元發展的臺灣

參展心得:長輩回憶,青年珍惜。

其實這個展覽我更推薦全年齡來參觀,前一篇分享的「發現第一人-臺中站」是比較童趣意味的考古特展,較適合親子旅遊,而【路徑.入境-臺灣文化路徑特展】帶各位回到過去,走訪當代帶領臺灣發達振興的五大路徑,展內不僅有文字介紹、更多的是實物收藏展示。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之所以推薦全年齡的朋友都可以來觀看,我認為曾在當代生活經歷過的長輩們會很有感觸,看見這些實物或場景展現,年輕時期,產業正發展、正起步的畫面歷歷在目;年輕族群也能透過展覽了解到,臺灣看似交通便捷,任何資源都容易取得,但過往也有為了取得民生用水、行駛用煤礦或是現在最日常不過的砂糖,付出許多心血心力的辛酸面,藉此珍惜任何資源得來不易。

當然我覺得最棒的是可以長輩與子女一同前往,透過展內資訊與長輩的真實經驗談,不僅體會父母在當時生活的感受與辛苦,也能將臺灣的傳統產業文化記憶延續下去。

~最後文青市集資訊分享~

【漫遊文化路徑-文化市集活動】

.日期:2025/3/8(六)
.時間:11:00-17:00
.地點:園區內的文化大道

🔍特展資訊

【路徑.入境-臺灣文化路徑特展】
期間
☞ 2024/10.31~2025/06/01
時間
☞︎ 9:00-17:00/週一不開放//免費入場
地址
☞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3 AB棟(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台中展覽#台中文創園區#台中特展#免門票景點#免費展覽#免門票入場#臺灣文化路徑專管計畫#文資局#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文化路徑#免費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