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推薦電影:《你的情歌》的深度想像

1 / 5

本劇值得收藏的金句們:

  • 你的眼睛很漂亮,所以戴不戴眼鏡都很好看
  • 你不想當明日之星?等你想的時候已經是昨天了
  • 王子跟公主為什麼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因為他們沒有想太多

序:教育圈的政治正確

那個笑話就是我的人生。

在高中以下延期開學、花蓮宣布停課的那天,家安老師碰巧欣賞了《你的情歌》這部電影。原先是隔天要到花蓮教課,在電影裡的主角——邢老師替我完成了這點,卻讓我百感交集:不是因為他到得了花蓮但我不能,而是一種深入肌理、同理後的無奈。

你們的機會,要怎麼變成我的機會? — — 邢老師

(以下有雷)

偏鄉議題:老師,我知道你是不會回來的

電影描述擔任花蓮一所高中活動組組長的邢致遠,在學校指導一群大男生組成「七月男孩」樂團的經歷。還記得2000年《超級星光大道》在臺灣引起的熱潮嗎?故事以這個時空為舞台,勾勒一個人人皆有機會成為明星的未來夢想。

一群不被看好的孩子有了改變。——電影台詞

然而,花蓮這段經歷不似《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的18年承諾,而是邢老師人生的踏腳石:在開學日的那一天,邢老師就開宗名義地就讓所有觀眾知道,自己是不得已到「偏鄉」任教——他需要指導孩子的「履歷」,讓自己被更多人看到。

我是流浪到花蓮的。 — — 邢老師

偏鄉教育,一直是臺灣教育政策長期被忽略的一環;身為第一線教育人員的我們都知道,偏鄉的問題不只在於經費,而是缺乏穩定、優良的師資;即便國內教育政策/法規鼓勵/貨提供公費生到偏鄉服務,透過綁約六年才能申請介聘,相對都市偏鄉仍無法留住師資,就像這部電影所「暴露」的。

偏鄉地區連當地土生土長的原鄉人都留不住了,又怎能奢望把老師綁在那裏一輩子。(皮諾丘,2017。)

我們會失望,這些老師怎麼不待「久」一點?就像劇中余靜對邢老師的憤慨一般;確實,以政府的「高度」與角度,確實要想辦法保護國內各地孩子的受教權,然而身為個人的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只是已忘記察覺——如果一個偏鄉教師志不在偏鄉,你會說他是一個好人嗎?

我選擇離開,不代表沒有想過要留下來。 — — 邢老師。

一把雙面刃:政治正確

為什麼想當老師 ?那你答的好嗎?——余靜問邢老師

這是一題教師甄試的必考題,而發大財,顯然不是一個能彰顯教育愛的答案。然而,為什麼教育工作就不能發大財?是因為職場環境、或是我們對於一種職業(過度的)聖人想像?

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網友提供

老師仍是芸芸眾生的一員,與我們同樣一樣要食人間煙火。《你的情歌》挺像《我的靈魂是愛做的》,兩者都以學校為舞台,也都描述了一種「不夠道德高標」的教師樣態,某種程度上挑戰觀眾「政治正確」的觀感。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我知道我這樣講很政治不正確⋯⋯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PC)一詞在1934年紐約時報第一次出現是在描述納粹,代表極權政府的「統治意識」,隨著時代演進,在1980年成為一種描述社會普遍準則或是立場的用語;譬如,在追求環保的今日,使用吸管就是一種「政治不正確」。一個有意把學生成就做為踏板的老師,是不正確的嗎?

這是本文作者仍沒有答案的問題,然而我知道:若我們因為政治正確而不去描述、不去討論——就像《我的靈魂是用愛做的》中凱文老師的作為公民教育者的矛盾,本劇《你的情歌》邢老師所呈現的「偏鄉教師」眾生貌,將會永遠壓抑而不被明瞭。這想必不是我們所樂見的。

結語:曉以大義的清新小品

子曰:「盍各言爾志?」

本片讓我想起了孔子與弟子們關於志向的對話;幾千年前,我們就知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志向,如今,這世上成功的定義是否仍只有一種呢?《你的情歌》以愛情為骨幹,肌理間藏著許多創作者的哲思與拋出的提問。

謝謝你,讓我成為更好的人。

在故事的最後,編劇與導演並沒有給出一個結局或答案,但就留給所有觀眾去思考,如果你是她,會做出什麼選擇。

那我們,下篇評論見囉。

#你的情歌 #七月男孩 #謝博安 #安竹間 #柯佳嬿 #傅孟柏 #情人節 #推薦電影 #電影 #浪漫 #愛情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按愛心(讚),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email:[email protected]

★我的ig:Teacher_Chia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