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疊鈔票擺桌上,你聽不聽?鄭文堂談堅持初衷關鍵:熱愛就可以克服困境

1 / 2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是這個時代裡,最多人對記者這個行業下的註解,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隨著網路普及,報紙、週刊除了既有的專題報導外,也逐漸發展出「即時新聞」,隨時滿足大眾「知的權利」。然而,當新聞發布速度從「日」轉為「小時」,再從「小時」變成「分鐘」,不少事物因而犧牲。

深度採訪的過程被簡略,取而代之的,是公眾人物臉書、IG的內容,或是網友在爆料社群上貼出的社會內幕。而當記者的考核目標,從單純的字數、篇數變成「流量」時,各種腥羶色、獵奇等不著邊際的內容也就相繼而出。

當然,這個社會還是不乏好記者。他們不畏勞累,親自闖進前線、挖掘真相,並在巨大的誘惑面前堅守職志,因為他們始終相信,手中的一支筆或許能改變世界。

籌備2年、耗時9個月拍攝的民視年度連戲劇《鏡子森林》即將開播,全片以新聞記者職場生態為題材,呈現記者在點閱壓力、人際糾葛下,如何作出抉擇、追求真相,同時也探討記者這個職業之於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導演鄭文堂近日率編劇鄭心媚、主演楊謹華等人,以及配樂兼第二季出演的女兒鄭宜農前進校園,和學子分享拍攝《鏡子森林》的點滴,以及自己的人生故事。

*鄭文堂: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好記者

拍攝敲響金鐘的時代迷你劇《奇蹟的女兒》,鄭文堂的出發點來自母親,而接拍《鏡子森林》的起心動念,則來自成為導演前的那段日子。

鄭文堂在文化大學念書的時候,從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成為導演,「我整天都在為了生活工作,為了付學費,去飯店工作、秀場打燈,」不過,奮力打工到出社會的這段期間,他碰到各行各業的人,蒐集了許多故事,其中故事「主角」不乏記者、警察、律師。也是在那段期間,他對記者這個行業產生了興趣。

對於「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網路時代對記者的熱門註解,鄭文堂不太認同,「台灣很容易在很短的時間,把一個職場、職業輕易地定局,」他認為記者在社會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而新聞生態背後有許多結構性因素,包括媒體本身的經營方針與利益衡量等,標題也往往不是一個基層記者可以決定。

「每一篇報導都像是走在森林裡,森林裡有許多面鏡子,當你寫別人時,很多時候,都會反射到你自己。你不能橫行無道,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鄭文堂緩緩說著《鏡子森林》的命名緣由,描述的是一個報導者的心情,也是他對於記者的真實感觸。

「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好記者。」鄭文堂說。他下出了自己的註解,也道出了整部戲他最想要傳遞給社會大眾的事。

*鄭文堂、鄭宜農父女合作:一個踩油門、一個踩剎車

鄭文堂、鄭宜農的父女交流,是校園座談亮點之一。鄭宜農坦言配樂兼演戲的角色轉換,讓她感到吃力,而劇中每一個人的抉擇背後,都可能有他的掙扎與苦衷,要用配樂精準表達情緒,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播放完片花後,回顧配樂呈現,鄭宜農認真地說:「如果是我決定的話,不會像現在這麼滿,會有很多抽掉、留出空白。我希望大家每一場戲都很疑惑,因為疑惑才會讓大家思考這部戲為什麼存在。」

這時,鄭文堂跳出來回應:「通常呈現到剪接台、電視的方式,決定就是在我,那也沒辦法。」打趣地說:「所以很多時候編劇、配樂要忍耐我這個『跋扈』的角色。」

對於自己和女兒的合作模式,鄭文堂也以這次配樂選擇是留出空白,或是排得較緊湊的例子舉例,指有時候自己會多加些油,「她一直覺得我油門踩得比較兇,而她則是『一直踩煞車』。」

儘管兩人工作模式、風格不同,經過這次的機會,也讓鄭宜農更崇拜爸爸,了解他對作品的堅持,而自己也在配樂過程中流淚好幾次,「做完後,我覺得我的心比較茁壯。」

*足夠熱愛你所做的事,就可以保有初衷

一篇文字報導背後,往往不只是事件本身。《鏡子森林》揭露新聞從業者追求真相的過程,也真實道出案件現場的衝突與角力。當巨大利益以脅迫的方式逼你就範,該如何堅持初衷?

「我一開始拍廣告,後來開始轉拍社會寫實戲劇,其實每一行都一樣,當然記者、警察或是導演,比較容易碰上利益的糾葛。錢擺在桌上誰不要?」鄭文堂說。

不過,眼前的甜美收穫,通常也是致命毒藥。「不拿可以啊,就會有麻煩,但是拿了就是他的人。」鄭文堂始終相信,還是有不少人拒絕誘惑、堅持信念:「這個社會的可貴就是有些人選擇不拿,一直撐著在那條線上,這就是社會美好的理由。」

而推開利誘、堅持走下去的關鍵,是對於一件事情的「熱愛」。鄭文堂以自己為例,他坦言,拍戲是一件艱苦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你喜歡它,不然撐不住的。拍戲是一個很獨特的樂趣,可以跟很多人學習,經歷一輩子不會經歷的事情,熱愛就可以克服困境。」

看完《鏡子森林》後,不妨也問問自己——當你身處一個價值混亂的年代,如何在堅拒誘惑、賣力排除威脅之餘,同時保有初心,持續為了「理想中的自己」奮鬥?

或許,你的答案不只可以讓你「不被世界改變」,更能「改變世界」。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