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斯卡羅》介紹與名詞解釋

1 / 1

《斯卡羅》(排灣語:seqalu,英語:Seqalu: Formosa 1867)是2021年的公視電視劇。改編自記述羅妹號事件(羅發號事件)及南岬之盟的歷史小說《傀儡花》,劇名源自曾存在於臺灣琅𤩝(今稱恆春)的部落聯盟政權—斯卡羅酋邦,由吳慷仁、温貞菱、查馬克·法拉屋樂、雷斌·金碌兒、法比歐、黃健瑋、周厚安、黃遠、雷洪、夏靖庭、余竺儒、張瑋帆、郭芷芸、程苡雅、王振全等人演出。

全劇共12集。

劇情簡介

劇情改編自記述1867年羅妹號事件及南岬之盟的歷史小說《傀儡花》。故事背景起點在當年3月,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臺灣南部恆春半島的瑯嶠地區(今恆春鎮)遭遇暴風而觸礁擱淺海邊。船上13人上岸求生時因誤闖原住民族斯卡羅的領地,被當地原住民誤認為侵略者而被殺害,史稱「羅妹號事件」。當時的斯卡羅人、排灣族人會攻擊擅闖領域的洋人,宣稱是龜仔甪社的祖先曾經在百年前遭洋人入侵,幾乎被滅社,為了保護部落並為祖先報仇,才將誤闖地盤的洋人出草。

事件一觸即發引發震盪,美國任命其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來台調查,大清對此事虛以委蛇欲蓋彌彰意圖將此事掩蓋過去。對此美國決定自己發動福爾摩沙遠征,派出兩艘海軍軍艦出兵攻打原住民部落。然而擁有較為先進武器的美軍因不諳險惡地形而遭原住民伏擊得手,帶隊軍官反遭原住民狙擊戰死。美軍受挫後決定撤退等待增援,但美國政府強硬表明決不善甘罷休。而清廷見到美國政府態度才驚覺事態嚴重,即派臺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士500人協助前來調查的美英兩國人員。

種族交織、山頭林立的恆春半島,風起雲湧。包括山區斯卡羅族和排灣族、平埔馬卡道族和土生仔的社寮部落、因土地開墾而移墾的閩、客漢人聚落。事發前,各方族群關係已不睦,為了生存,閩、客、原住民之間長期交鋒,常常發生利益衝突。而這起事件的風波,加上外來勢力的威脅,使得閩、客、原住民之間長年的恩怨積累爆發,導致更多種族紛爭。

斯卡羅大股頭卓杞篤,以智慧化解紛爭,整合在地各族群力量。最後,由美國領事李仙得,與卓杞篤雙方達成共識,以書面紀錄為非正式的諒解備忘錄,史稱「南岬之盟」,紛爭始告一段落。


劇集交織歷史人物和虛構角色,呈現羅妹號事件及其衍生事件,涉入其中的族群有原住民排灣族、斯卡羅族、馬卡道族、土生人(原漢混血);漢人有閩南人、客家人、清朝官員,西方國家有英、美、法裔人。劇集描繪臺灣原住民族、漢人,與西方國家勢力,透過角色們從中協調(翻譯)的多個族群間的衝突與發展,不僅顯現族群交流的互動,也刻劃出臺灣族群融合的深刻過程。

名詞解釋

一、故事取材篇

1. 傀儡花
這部史詩大戲,原本片名同小說名「傀儡花」,但因「傀儡花」(即音為「傀儡番」)是台灣客家人早期對原住民帶有歧視的用詞,為避免爭議,劇組後來以網路票選方式,改名為《斯卡羅》。

2.斯卡羅
據一些史料研究,斯卡羅一詞的意思,可能為「乘轎者」。17世紀一支知本社的卑南族到瑯嶠與當地排灣族發生戰事,由於這支外族的武力強大,加上會使用巫術,當地多數族社均臣服,並以「斯卡羅」稱呼,並統治了瑯嶠地區,後人逐漸與排灣族人通婚。到了日治初期,斯卡羅漢化已相當嚴重。時至今日,目前「斯卡羅族」並非為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群。

二、地名篇

1.瑯嶠地區
瑯嶠(琅𤩝),即今日恆春一帶。當時1867年羅妹號遇難船長及船員即在獅龜嶺海岸一帶登陸(今日墾丁附近)。瑯嶠在當時被清朝政府認定為化外之地,不易管理。第三集必麒麟形容,「瑯嶠,就像女人的雙腿之間!」意即是相當敏感的區域,外人難以進入了解。在當時瑯嶠地區主要由瑯嶠十八社大股頭卓杞篤,即斯卡羅族管理,在其境內還有馬卡道族等原住民部落及移墾的閩、客聚落。

2.柴城
《斯卡羅》第四集開始,李仙得一行人由蝶妹帶路,逐一進入三個聚落,第一站即柴城,今日的屏東車城,是恆春半島最早開發的。

3.社寮
社寮即今日的屏東射寮,位於保力溪出海口南岸,為天然海灣,所以有港口,這裡居住多為馬卡道族與閩南移民的後代,當時及劇中稱為「土生仔」,劇中吳慷仁飾演的阿水為社寮頭人。在劇中三個主要聚落中,社寮地位最小,所以阿水在第四集,為租得統領埔,擴張社寮勢力,不惜卑微向朱雷學狗叫,自比是斯卡羅忠心的狗。阿水一心認為取得統領埔,社寮才能立足瑯嶠。

4.保力
保力即今日的保力村,位於柴城(車城)東南端,是客家人早期進入開墾的地方,由於水源問題,經常與柴城閩人起衝突而械鬥。劇中夏靖庭飾演的林阿九即為聚落的領導者。村民為了賺錢,會至港口「撿船」,即至海邊尋找擱淺的船隻,搜刮船上有價值的物品來買賣。

5.統領埔
統領埔即今日的屏東統埔村,位於保力的北方,在四重溪右岸,則有另一個客家聚落。當時客家保力聚落因人口漸增,加上統領埔有水源,適合開墾種植,想向斯卡羅租借,而一旁的柴城與社寮亦想要此地。

三、角色各族群篇

1.斯卡羅族群
瑯嶠十八社主要以豬朥束社、射麻里社、貓仔社及龍鑾社四大社為主,查馬克法拉屋樂飾演的卓杞篤為斯卡羅的大股頭(領袖),是豬朥束社的頭目。朱雷是卓杞篤的姪子,斯卡羅大股頭的下一任繼承人;烏米娜是卓杞篤的女兒,豬朥束社的公主。伊沙是射麻里社的頭目,斯卡羅的二股頭;巴耶林是瑯嶠十八社中龜仔甪社的頭目,即第一集一開始羅妹號事件的引爆者。

2.生番、熟番及化番
台灣在清治時期,清朝官方對原住民的分類,大致分為「生番」、「熟番」。生番與熟番的差別主要在於有無接受清廷的教化、服徭役與納餉課。「化番」則是介於兩者間,即「歸化生番」。斯卡羅族則為生番,而劇中阿水的母親是馬卡道族人(是「熟番」),父親閩南漢人,他這樣的身份被稱為「土生仔」。蝶妹(温貞菱飾演)與阿杰,母親是斯卡羅族(生番),父親是客家漢人,蝶妹認為自己是客家人,但外人歧視其為生番,而蝶妹不想回家,想留在台灣府,有一重要原因是為了戶口入籍,如此才有身份代表其為漢人。

3.洋人
台灣當時僅有英國領事館對外處理洋人事務,所以法比歐飾演的法裔美國人李仙得至府城處理羅妹號事件,找上英領事館,並透過英領事館對洋行的管理,要求英國人必麒麟(周厚安飾演)協助,並當通譯。

4.清廷官員
清朝在當時行政區,將台灣設為「台灣道」,「道」在清朝,是介於「省」與「府州」之間行政區,直到1885年才設為「省」。在《斯卡羅》劇中,掌管台灣最大的官為閩浙總督(所以劇中李仙得的美方,去信給總督,請其要求台灣道處理),而在台灣當地,道台(即道員)則為地方的行政長官,另外有武官總兵駐守。

小小心得

《斯卡羅》劇中的關鍵角色蝶妹是誰?温貞菱飾演的蝶妹,從陳耀昌醫師的原著小說《傀儡花》到改編成的《斯卡羅》,就是全劇最關鍵的角色,不過她是虛構角色,但所處的模糊身份與劇中真實人物李仙得相似,兩人都處在一個尋找自我認同與歸屬上。

吳慷仁飾演的水仔,是虛構人物,他和蝶妹相近,也是混血,父親是閩南人,母親是馬卡道族人,生下即被歧視,不被漢族與原住民認同,他想在琅嶠求生存,混口飯吃,相當的卑微。

這個小人物的角色,其實就是那時代的縮影,蝶妹想入戶口、李仙得想找被認同與歸屬,都是想在那時代生存下去。

《斯卡羅》的劇情是說著那時代,先民生存的痛,與如何想盡辦法活下來,也因族群的碰撞,才有了後來融合的我們。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marieclaire.com.tw/community/opinion/59668?atcr=a287d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https://www.marieclaire.com.tw/community/opinion/59764/seqalu?atcr=8db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