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應該翻譯成 road 還是 lu?| 中國「去英文化」現象的背景與影響分析
近年來,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被稱為
「去英文化」的趨勢,表現在多個方面:
- 公共標誌翻譯的變化
北京的地鐵站名和街道路標翻譯
從傳統的英語詞彙(如 Station 和 Road )
被漢語拼音(如 Zhan 和 Lu )取代
例如,過去的 Bei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
曾改為 Beijingnan Zhan ,但在 2024 年又撤回


至今,北京的公共標示中
漢語拼音與英文翻譯並存
部分路標甚至出現混雜使用的情況
這一現象被形容為「中國特色」
-
- 教育體制的改變呼聲
在教育領域
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建議削弱英語的重要性
包括:取消初高中英語主科地位
將大學入學考試的外語科目改為選考
或降低其分值(如從150分降至100分)
支持者認為學習英語的實用性有限
而反對者則擔心這會削弱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特別是在全球化競爭之下


文化自信與國際化的辯證關係
- 增強文化自信
「去英文化」與提升「文化自信」的主張密切相關
一些政策建議者認為
降低英語教學比重
可以更好地彰顯中國文化
例如,全國人大代表曾建議
在課堂中增加中國文化內容的比例
認為這對文化自信的塑造具有積極意義
-
- 國際化的必要性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強調
削弱英語教育可能對中國的對外開放
和國際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
四川外國語大學校長董洪川指出
缺乏外語能力將削弱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中的話語權
特別是在面對國際輿論挑戰時
復旦大學的公羽則進一步指出
在全球化時代
掌握外語的能力沒減弱,反而日益重要
這些意見表明
國際化與文化自信之間並非對立
而是需要尋求平衡
公共標識改動的意圖與問題
- 政策調整的象徵意義
北京地鐵站名翻譯的變化
不僅是一項技術性決策
更反映了文化政策的調整方向
在冬奧會期間,以拼音取代英文的做法
被部分輿論解讀為「彰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然而,這樣的改變也引發了質疑:
-
- 不統一標準帶來的困擾
從地鐵站到街道路標
翻譯標準的不統一現象明顯
例如,「前海西街」同時存在
Qianhai Xi Jie 和 Qianhai West St 兩種翻譯
而公交站則完全使用拼音
這種混雜的標示方式
對於習慣英語的外國旅客而言
無疑增加了理解難度
也影響了中國作為國際旅遊的形象


現象背後的深層意涵
- 「啞巴英語」問題的反思
許多支持削弱英語教育的聲音
集中於對現有教育模式的批評
認為基礎教育中的「一刀切」學習方式
導致學生難以實際應用英語
例如,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指出
雖然耗費大量時間學習英語
但學生的實際表達能力有限
形成了「啞巴英語」現象
這種批評強調了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而非簡單地減少學習英語的時間
-
- 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
增強文化自信不僅需要在語言層面彰顯中國文化
更需要在內容和思想上具有國際影響力
僅僅透過改變公共標識翻譯或削弱英語教育
可能無法實現深層次的文化自信
-
- 國際化與文化自信的協調發展
中國正處於深化改革與全球化接軌的關鍵時期
削弱英語教育的呼聲應被謹慎對待
國際化與文化自信並不矛盾
關鍵在於如何在保護本土文化的同時
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