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最可憐的是孩子--在家庭遇到重大變故後,身旁的大人如何察覺與協助孩子面對?

1 / 1

那些在機構看見的弱勢家庭

「蕾神之力」戲終人散後,最受傷的是他們的孩子。

待在偏鄉教育機構的這些日子,因為基金會衷旨為照顧弱勢家庭,因此看過太多父母變故的家庭,有的孩子成天都和我「分享」父母是如何拿著菜刀在吵架;有的孩子雖然已經國三,但依然無法諒解為何母親要離開家,每當和他談到自己的媽媽都充滿怨恨;有的孩子國中就要照顧弟弟妹妹,當個稱職的哥哥;有的孩子飽受家庭暴力之苦,恨不得自己的爸爸離開…。

以上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中的一角,很多時候在父母自顧不暇時,根本沒有空理會孩子們的情緒和行為,不知不覺中,這些孩子就很順其自然的「長出」一些「問題」。

年近半百的大人也無法療癒的家庭傷痛

曾經聽過一個比我年長的大人分享,自己已經年近半百,仍然無法理解為何當年母親要離開他,是不是自己不好?是不是自己不乖?如果他當年乖一點是不是母親就不會離開他了?

不只是那位長輩,身邊一些家庭有離異的朋友,也或多或少透漏著這樣的心境:父母會離婚,是不是因為我不好?即便他們理智上明白不是,但感性上依然抱存著這樣的懷疑。

因此,今天看劇吃瓜的我們,在看完熱鬧以後,是否有回頭想過,最可憐的其實是那三位孩子?我們是否又有想過,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身邊的人身上,身為大人的我們,可以如何幫助這些孩子?

覺察與協助孩子的四個大方向

今天就自己過去在工作上的經驗,分享幾個大方向可做的事情,希望對大家在關懷孩子上,可以有些微的幫助。

1. 行為觀察:

最容易外顯的即是外在行為,因此觀察孩子的言語、習慣、人際互動、精神狀況、課業表現等等是否有明顯的轉變,是一個較容易察覺的項目。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比方說以前作業都會準時交,現在卻常常丟三落四,行為相當反常的時候,先不要急著罵學生,通常我會開始懷疑,這個小孩是否家裡有什麼特殊狀況,才會突然有這麼大的轉變,接著實際去關心孩子的狀況,假如是有一定信任基礎的學生,多半就會直接告訴你實際情況。

2. 情緒變化:

相較於外顯行為,情緒起伏通常很難觀察。這裡所指的情緒,並不是像生氣、哭泣這種很容易從外在觀察到的狀態,而是比較偏向「焦慮」、「害怕」、「恐懼」、「失去歸屬感」、「失落感」、「被拋棄感」、「自卑感」這種較難以用口頭描述,也難以用顯性行為所表達出來的情緒,反而是我們最該注意的。

曾經遇過幾位父親突然離開的學生,因為這些孩子平時不論在課業學習,還是其他方面的表現都還不錯,加上個性又堅強獨立,因此即使家中遇到變故,他們在外在行為上,通常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也就很容易被忽略而認為沒什麼問題。

直到有一次和其中一位學生細聊,他才淡定的說,其實自己很多內在都藏的很深,不太會和其他人分享,也透過那一次才比較了解該學生的狀況。

因此,如果遇到像是這樣「明明家中有發生重大事件,卻彷彿若無其事的學生」我們不該直接認定「學生獨立堅強,外在行為也沒變化,那應該就沒事」。

有些人可能是不知道如何開口,我們可以藉由「繪畫」、「遊戲」等方式,來引導孩子表達;有些人的情緒反應會來的比較慢,可能會在過一陣子以後,才慢慢顯化出來,我們應該多花些時間觀察;有些人可能害怕得不到善良的回應,我們可以多主動關心孩子,給予一些正向的支持和關心,讓他們知道這裡是可以安全說話的地方。

3. 資源引介:

當我們觀察到孩子有些變化,卻無法給予關心時,可以怎麼做?

來!我們不著急,先給予自己一些鼓勵:「謝謝自己這麼用心,願意多花時間在學生身上,世界上有這樣的老師真的很幸運。」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給予自我正向回饋以後,再來尋找相關的資源,學校的輔導處、政府衛生機關、社會局或坊間醫療機構都有許多資源可以引借,透過一些外在資源來協助學生,都比一個人忙到焦頭爛額來的好。

一個人可以給的資源很有限,但每個人都給予一些援助的力量可以無限大。助人不是燃燒自己,也不需要做超出能力的事,而是在能照顧好自己的前提下,再去幫助他人。

4. 廣泛性輔導課程:

如果心有餘力,可以在課堂中找尋一些情緒照護、認識自我、家庭關係相關的影片和教材來上,因為有些學生對於一對一的會談比較敏感,也比較容易引起其他同學注意,認為為什麼這個同學都被拉去說話。

假如透過課堂中的廣泛性課程,直接把它作為綜合教學的一部份,除了比較不會讓該學生有針對性,且可以多了解自己的狀況外,也可以同時教育其他同學,在遇到身邊朋友有狀況時,可以如何幫助朋友。

以上,就是我自己在工作中最常使用的四個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更有頭緒的去協助身邊的孩子。

照顧關心每一位孩子

此外,在提供幫助時,也同時要關照到其他學生,小時候曾親眼看過,有些同學因為看到另一位同學得到比較多關心,而在背後說他壞話的情況,所以在我長大以後,都會特別注意這件事情,盡量讓關心、支持是均等的,不特別只關心某位學生,而是共同的陪伴著大家成長,以避免引發更多的揣測和閒言閒語。

協助一位家庭遭逢變故的孩子,是一件相當漫長且不容易的路,如果我們都可以多花點心力在這些孩子身上,也許他們長大以後,就可以減少「用自己往後的一輩子去療童年傷痛」的機會。

學會好聚好散是一門課題

在這個世代離婚也已經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父母如何在離開時,能好聚好散而且不傷害孩子,可能才是我們接下來該好好學習的知識。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希望這些孩子,都能遇到一位願意傾聽、陪伴的朋友,聽他們說說話、談談心,告訴他們:父母的婚姻,不是你的責任,更不是你的錯,

讓一顆徬徨不安的幼小心靈,得以找到歸屬與庇護安放。

我是溫曉風,努力將U質好文分享給大家,請大家也不吝嗇地給予我一些回饋,如果你還心有餘力的話,歡迎點下面的連結https://liker.land/yichenluwendy/civic給我一杯咖啡的打賞,讓我在困難的疫情時代,我有更多的動力維持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