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行如隔山,別拿你的專業,去歧視另一個人的專業—心理和社工不是差不多的東西嗎?

1 / 1

你看過最近剛完播的超夯職人劇「火神的眼淚」了嗎?

裡頭除了探討消防員的日常工作辛勞以外,也加入了很多「台灣鯛」的酸民元素,想透過劇情去引起社會對於這種文化的探討與反思,今天我們就要來聊聊,這種基於自己的立場,去評斷他人工作好壞的社會現象。(以下沒有爆雷,請安心服用)

看著這部劇裡頭刁民們所說的話,讓我想起在2017年時,賴清德先生曾說過,要照服員把自己的工作當作「做功德」,此話一出,就立刻引起廣大的不滿與批評浪潮,雖然當時賴清德先生很快就道歉,但依然引起不小的風波。

這種不尊重專業的情況,生活中好像比比皆是,小從日常生活中,加人、朋友、情人之間的對談,大到校園中家長與老師的摩擦,甚至是僵化的醫病關係等等,都有這些影子的存在。

而且這樣的錯誤,應該很多人都有犯過,接下來就讓我來說一個自己的故事…

大學念心理系,但出社會後的第一份正職工作,卻是社工相關的工作,原本不是要應徵這個職位的,但卻在面試過程中,誤打誤撞而進了這個行業。

當時的我認為,相關的科系,我應該可以勝任吧?

但進到實際現場後,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光是學習的脈絡,就有相當大的落差,雖然同樣是在助人,但其實使用的方式根本截然不同。

心理師向來習慣「被動」的等著他人帶著自己的議題,走進諮商室,比起解決短期的狀況,更傾向於透過會談或治療,去處理一個人內在的核心問題。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自己不認為有問題時,我們其實不會去介入,即使那對我們來說看似是一個問題,但因為在當事人的背景下,或許這就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此我們沒有權利去強迫對方接受改變。再加上我們始終相信,改變的契機來自於個案,所以是否要借用諮商的資源,其實取決於自己,如果對方不願意改變,那我們做再多都沒有用,所以心理治療相較於社工的工作,其實較為被動。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社工恰好相反,我們通常習慣「主動」去針對問題行動,總是站在第一線直接面對個案、整個家庭,當發現個案有問題時,並不會等到個案來求救才出手,因為這樣做的話很可能已經出事,反而是在第一時間就做資源連結,並且即時下處遇,即便案家沒有意願處理事情,還是依然要「雞婆」的介入。在這些狀況下,問題多半會是較為「物質經濟、短暫性、立即性」的問題,並不是說社工提供不了精神上的療癒與溫暖,而是相較心理師來說,他們有時根本無暇處理這塊,而且他們的訓練,相較於心理師的訓練過程,也本就更擅長處理這樣的狀況,而非提供心理治療。

會有如此大的感觸,除了自己在工作上的價值衝撞以外,也讓我想起了在大學還沒畢業以前,曾經看到一個社工粉絲專頁的貼文,下面所留的言:

「我還曾經看到有社工把小孩直接帶回自己家耶!真的是很不可思議,這個界線也太不明確了吧?」

這篇留言底下,獲得很多則回響。大多是認同「無法理解社工為什麼要做這種界線不明的事情,難道他們不知道界線要踩好嗎?難道他們不知道助人工作的職場倫理嗎?他們到底在亂搞什麼?」

認同留言的,幾乎都是心理背景的人。

你問我為什麼知道?因為有的自己有說,有的是我點進去看他是什麼教育背景出身的。

當時我還是一位心理系的學生,看到該則留言時,反應也和其他回應的人一樣,覺得把學生帶回家也太誇張,社工到底是在搞什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還沾沾自喜地看著許多和我相同背景的留言,覺得在裡面找到同溫層,後來我才發現,這樣的思考模式,根本就是個天大的錯誤。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我換到另一種身分上去做事情時,才發現很多我以為對的事情,在這個身分裡大錯特錯。

比方說:我總認為個案就是要自己主動來求救,我才要出手,但這樣做不只會錯過問題處理的黃金時間,在主管的眼裡,你還是一位極度被動的員工。

又或者是資源連結,在心理系的訓練下,根本不太會替個案資源連結,但對於社工背景的人來說,這就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因此我在社工這個職位上,又被打了一個零分。

大概是累積了兩、三個月的零分,我才開始意識到—社工不是這樣想事情的

我不能一直拿我過去的知識,來套用在現在的工作上,也從這時候,才開始慢慢適應這個職位所要的到底是什麼。

我在這件事情上,學到了一個道理:

不要用你自己的專業,去歧視另一個人的專業。

如果我一輩子從來都沒做過這個職位,那我大概會笑那則留言一輩子。但現在的我,可以完全體會為什麼那位社工要這樣做,不是因為他不懂倫理界線,也不是因為他不想下班,而是因為有很多緊急狀況,可能就必須要這樣處理。

誰會想要晚上回去還要照顧小孩、個案?

沒有,但很多時候,這個職位,就是會常常遇到不同的臨時狀況。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在做了這份工作後,我開始可以試著,不要老用自己的過往經驗、知識,去判斷一件事情的對與錯,尤其在這種大家都是出於「讓社會更好」的前提之下,何必讓兩種優秀的助人工作者自相殘殺呢?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我除了自我反省以外,也細探了為何不尊重專業的人會這麼多,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 第一、不懂尊重他人:有些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認為自己的想法一定是對的,沒有照著這個模式就都是錯的,完全聽不進他人的想法。
  • 第二、不會換位思考:沒有詢問過相關的專業人員,便以自我立場、專業出發去想事情,將自己的模式套用在其他人身上。
  • 第三、懶的動腦:人類的大腦,因為使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可以比較省時省力,所以時常在判斷事情時,便以過往經驗出發,去判斷事件的來由。

像我就是犯了第二種類型的錯誤,才會有那樣的偏見與迷思。但想來最糟糕的是,明明心理系也是一個很常被貼上標籤的科系,但我自己卻還是犯了這樣的錯誤,才驚覺原來我們都很容易在一個不小心,就直覺的用自己的認知,去帶入他人的情境中,卻忘記在評斷他人前,應該帶著一顆善良的心,去了解他人為何這樣做。

我們都來自於不同的背景,從事不同的專業,我們應該要不帶著自己的成見,去仔細了解每個人的立場與出發點,很多事情真的沒有對錯,只是想的角度不同,假如每個人在世界上,都可以用多一點的溫柔,去理解他人的脈絡與痛點,那麼這些無謂的嘲笑與批評,是不是就會更少一點?

過去默默承受著謾罵與批判的你們,辛苦了。

對於自己過往的無知,深深的感到抱歉,也在此想給所有曾經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個大大的擁抱。謝謝你們忍受著許多不公平對待,並且依然繼續用愛關懷著這個社會。但願在往後的生活中,可以多得到一些理解與體諒。

此外,也藉由自己親身故事的分享,來提醒每個人都可能在無意間犯下這樣的錯誤,更想在此鼓勵所有曾經被誤會、汙名化的人,或總是不被社會大眾理解的族群,可以勇敢站出來,說出自己的故事,如果你願意,也可以留言和我分享。

最後我只想和你說:願這個社會,可以多騰出一些空間,讓從來沒有被仔細端詳的你,終有一天能被好好看見。

#心理師 #社工 #心理系 #社工系 #所長說人生 #心理系和社工系有差別嗎 #心理師和社工師差很多 #別用你的價值趣評斷他人 #尊重他人 #換位思考 #多動腦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