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的告白》觀後感

1 / 1

主角小公(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自幼就深深為男性充滿肌肉的健康胴體與血腥殘酷的死亡意象無法自拔的著迷,從書籍中的露骨描寫到同齡中發育早於他人的同學,小公的炙熱眼神與內心渴求之張狂,任誰都不會懷疑,他對同性的情慾,是愛,除了小公自己。即便在今日社會,同性傾向在一些國家仍然有點緊急,更遑論戰後的日本。後來隨著年紀的增長,小公似乎覺得自己有所義務表現的像個正常男人,與友人的妹妹園子展開一段似乎真的充滿情愫的戀情,卻在小公明確的感受不到慾望後逃避婚約。小公逃避的,是所謂婚姻的壓力還是終須面對的自己,抑或是,面對偽裝的自己其實並不存在?

「佯裝自己是正常人的意識,連我心中原本正常的一部分也一併侵蝕,我變成得一一說服自己,說那不過是佯裝出來的正常罷了」三島由紀夫這本半自傳式的小說看似對自己內心慾望與性向的深沈自白,然而,書名與字裡行間的呢喃卻透露出一些不那麼單純的端倪,雖然這樣的題材在當時民風保守的社會必然圍繞著同性議題,但令我在閱讀過程中反覆咀嚼頭腦打結的,是貫穿全書的矛盾。小公喜愛書中英雄在苦難中痛苦殉道殞命的的橋段、自己也嚮往為國捐軀的燦爛榮耀,但也同時自嘲,逃難時的動作比誰都快。究竟小公自己內心的渴望為何?那些是為了偽裝而形成的、最後自己也接受為「事實」的謊言?

其實當時會到書店翻閱這本書是看完了《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後覺得資訊過載,2小時的記錄片段能夠消化記下的實在太有限。我自己認為勢必進一步讀過三島的作品才能更有組織的理解他在辯論中的理念與立場(結果資訊過載加倍)。而書中的矛盾,似乎能夠對應到他的天皇情結。東大全共鬪的學生認為三島對天皇有迷戀式的執著,在戰後的日本社會,天皇對於社會並沒有實質意義,不應該繼續這樣被視為神一般的存在。三島的回應不是冰冷的邏輯分析,反而有些動之以情的味道,他屢次呼籲現場的學生們,只要他們願意稱呼一聲「天皇」,自己就會與他們並肩而戰,他表示,天皇的存在是一種日本的傳統價值,是一種你身在異邦卻始終知道自己有地方可回的心靈歸宿。而這樣的他,與寫下《英靈之聲》表達對天皇不滿的他,都是他。

當然,思考事情時必然需要全面考量才能避免落入剛愎自用的固執,但是在南轅北轍的角度上都投注滿腔濃烈情感的三島,如何取捨或區分自己的心意呢?他選擇的基準是基於事實抑或是自己“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 ”做出的選擇呢?「不過,想要想要那麼徹底的受騎士故事荼毒,本身就必須是一位唐吉軻德,我的情況也是如此。」能夠將這些激進混亂的內心自白刻畫的如此詳實,大概也歸功於三島浪漫的本質。書中看似假面的堅毅面貌,最後卻華麗狂暴的為三島的人生劃下句點,成為他自身信念的殉道者。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