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心理諮商嗎?

1 / 1

患有憂鬱症的人是因為不知足嗎?錯!

看心理諮商是不是代表心理有病?錯!

這些往往都是普遍大眾有的錯誤迷思。

  我曾經遇到一些人有身體上的不適,做了檢查卻一切正常,但隨著壓力減輕,那些身體不適就隨之而去了,可見得,是心理壓力造成的占了很大的原因,因為我們的身體和心理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心理狀態都會反映在身體上而產生影響。

  有一次,發現一位男員工跟幾個月前認識的他變得不太一樣,他的外型起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就瘦瘦的他,那件褲子在他身上看起來更鬆垮,整個人消瘦了許多,氣色也變得不好,在與醫師談話的過程中重複問他在意的同一個問題,語速很快,可以感受到他非常焦慮,他提到自己去看了幾次心理諮商,諮商過程中發掘到他潛意識裡的創傷,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從小到大不自覺總是給自己扛很大的責任,加上近期家中發生一件事情導致隱藏在他內心的火苗爆發了,他開始心理變得不健康,進而反映在身體也出現了警訊。

  最近看了很紅的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劇中的張志遠因兒時自己在家中玩火,哥哥不幸在火場過世,出生音樂世家的他因此放棄彈鋼琴去當消防員,希望能彌補救不到的哥哥,去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當消防員後,因為親眼目睹民眾在他眼前墜樓輕生,後來又救不了一名兒童,種種心理壓力導致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作,開始有幻聽、幻覺、焦慮、恐慌、情緒失控、手抖、失眠等症狀,但始終他不敢正視自己的心魔,不願意接受心理諮商,最後因為一場意外,他開始面對自己內心的傷痛,彈起一直都不敢再碰的鋼琴,並願意接受心理諮商治療。

  從小的生長環境和家庭教育下,我不太會跟身邊的人吐露內心脆弱的一面,我記得兩年前,當時同時面臨一段感情的結束、適應新環境、工作忙碌且時常加班、父親久病等等的,讓我的壓力爆表,被生活轟炸到喘不過氣,在因緣際會之下,有一個機會可以跟心理諮商師聊一聊,當時單純認為就是跟一位陌生人聊聊天、吐吐苦水,另一方面,我也好奇諮商師能問出我什麼?

  一個小時的談話過程中,諮商師引導我去透露內心不願意訴說的那一塊,也發掘我潛意識裡連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一塊,過程中她問到:妳不允許自己花太多時間放空休息是什麼原因呢?如果生活中沒有熱鬧了,妳會靜下來做什麼?妳現在在做的這件事是妳真正想做的事嗎?妳想彌補父母親什麼嗎?妳覺得妳在害怕失去什麼?她用陪伴及專業技巧自然而然地去引導,不僅是言談內容也從我的語速、動作、表情去觀察問題癥結點,雖然只有一次諮商經驗,但在這會談過程中,除了抒發情緒外,很有趣的是,我發現過去沒有人告訴我的地方,諮商師的每一個反問讓我去思考為什麼,源頭又會是什麼,似乎都有著因果關係。完整的心理諮商不會是僅僅一次,有的人需要幾個月、有的人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打開癥結點,跟自己和解,抑或是和我一樣,認為自己沒什麼狀況,但透過諮商讓人覺察到內心沒有被發現的聲音。

我是廣告,請往下繼續閱讀

  心理學提出, 症狀和原因是多因多果的對應關係,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生理、早年原生家庭和現在的延續效應,尤其以原生家庭的影響會伴隨一生,例如:爸媽重男輕女,女兒長大後變得很能幹,因為渴望得到父母親的目光;從小缺乏父愛或母愛,長大後找的另一半通常是年紀較長的或是談戀愛一個接著一個,無法忍受自己一人的空虛感,因為想要彌補幼年缺乏的愛;在家暴中成長,長大會形成兩種極端的性格,憤怒或自卑心理。這些都需追溯本源來解決問題,但無奈的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應歸咎這些錯誤於原生家庭,而是能不能跟自己和解才是最重要的。

  近期,因為跟心理諮商單位洽談合作進駐公司,幫助員工提升心理健康,因而瞭解到有與心理諮商單位合作的公司裡,一年約有2%的員工會使用到心理諮商,也就是3000人裡約有60人每年會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我想可能有一些人需要協助但不願意且排斥使用,所以比例應該會再更高,因為在亞洲國家的觀念裡,認為看心理諮商師、身心科醫師會被冠上心理有疾病的標籤,變成一種汙名化,寧願逃避也不願意主動尋求協助。反之,在西方國家將心理治療視為一種平常,他們不會等到心理不舒服才尋求協助,而是規律且定期談話,去聊聊生活狀況,如同定期半年去看牙科洗牙,檢查牙科健康一樣。

  希望亞洲國家能夠推動心理諮商普及化,讓人們注意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如同腰酸背痛你會去按摩、感冒了你會去看耳鼻喉科、有法律方面問題你會找律師,所以當陷入心理困擾或是生活上遇到困境時,也可以找心理專業人士協助,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才是真正的身心健康。

#心理創傷 #壓力 #潛意識 #心理諮商普及化 #照顧好心理 #心理 #跟自己和解 #心理健康 #原生家庭 #心理專業人士 #心理諮商師 #心理諮商 #內心的聲音 #癥結點 #酒窩南希

更多關於我,歡迎追蹤我的IG:hsuan_nancy

https://www.instagram.com/hsuan_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