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不管多做少做,做了就能結束
抱怨是最昂貴的消遣
茶水間的閒聊、通訊群組的抱怨,這些看似無害的日常,其實都在偷偷消耗最寶貴的資產—時間與注意力。那些聚在一起數落主管、嘲笑同事的人,往往沒發現自己已經「抱怨成癮」:越抱怨越覺得自己委屈,越委屈就越想抱怨。
短時間看起來,他們聲音最大、氣勢洶洶,彷彿他們才是真正看清現實的人。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他們的生活與狀態多半停滯不前,甚至隨著年歲漸長,身心俱疲,陷入一種內耗的惡性循環。
反觀那些成為話題焦點的人,若能專注於自己手上的工作、不被這些噪音干擾,往往能在心理素質與實質成就上穩步成長。他們像是長期投資者,不在乎一時的情緒波動,只按照自己節奏持續前進。時間會替他們累積複利,終將拉開與他人之間的差距。等到那些習慣「說多做少」的人驚覺落後時,往往已追趕不上。
情緒勞動的驚人成本
每當一個人抱怨說「這太不公平了」、「為什麼是我」,都是在進行一場看不見的「情緒勞動」。這種勞動不會產生任何實質產出,卻會耗盡心理能量。弱者任由情緒主導人生,強者則選擇就事論事。
很多事情的改變與進展,背後總有其邏輯。有些是我們一時無法理解的,甚至還有的是看似毫無道理的情境,但若在不了解的基礎上還要任由自己揣測、臆想,結果不是更偏離真相、讓情緒陷入混亂?這樣不是自找麻煩、跟自己過不去嗎?
編寫自己的人生演算法
最簡單、不內耗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做,把事情做完。
無論多或少,只要做了,就往前走了一步。做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能理解事件的全貌,甚至學到某些高人智慧。在行動的過程中,大腦會從「擔憂模式」切換到「解決問題模式」,這時你不僅在推進事務,還在重訓你的大腦,讓它變得更擅長處理挑戰而非逃避挑戰。
每個當下都在為大腦編程:
→ 抱怨一次,強化「無能為力」的神經迴路
→ 行動一次,升級「解決問題」的處理系統
與其困在情緒與臆測裡耗能,不如安靜地去做該做的事。事情,不管多做少做,做了就能結束;說得再多,什麼都沒變。完成比完美重要,行動比正確優先。
那些真正改變人生的人,不是因為特別聰明或幸運,只是比別人早一步明白:事情,做了就能結束;煩惱,不做才會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