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刻意忍耐,現在連忍都不需要了
生活中,我們常常為了維持正向形象,刻意壓抑那些不舒服的感受。有人告訴自己要「往好處想」,有人強迫自己「別太敏感」,還有人不斷說服自己「這沒什麼」。這種忍耐看似是成熟的表現,但久而久之,卻可能讓人變得更加疲憊,甚至失去對情緒的真實感知。
那些「不舒服」,往往只是慣性解讀
很多時候,對我們產生困擾和不舒服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解讀方式。這些解讀模式往往深植於潛意識,像是自動運行的程式——遇到某種情境,大腦便立刻套用過去的反應。例如:
- 被批評時,立刻覺得自己不夠好
- 事情不如預期,馬上陷入焦慮
- 面對不確定性,自動預設最壞結果
這些反應如此迅速,以至於我們甚至沒意識到自己已經被它們牽著走。即使知道「應該換個角度想」,但在情緒湧現的當下,理性常常來不及作用。
資訊爆炸時代,反而讓人更困惑
現代社會充滿各種觀點,心理學說要「接納情緒」,成功學說要「保持積極」,靈性教導說要「超越執著」。每一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但回到現實,我們依然會被同樣的情緒模式困住。
問題在於:
- 我們很難察覺自己的慣性反應——因為它們發生得太快,甚至已經成為本能。
- 即使知道,改變也不容易——因為大腦偏好熟悉的思考路徑,即使那條路並不好走。
停下來,看看事情真的那麼糟嗎?
有趣的是,當我們不再急著反應,而是稍微停頓一下,很多情緒自然就會緩和。這就像是卡巴金博士在正念減壓中所強調的「覺察的暫停」——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創造一個空間。例如:
- 原本覺得「被冒犯」的事,隔一天再看,可能根本沒那麼嚴重
- 以為「完蛋了」的狀況,後來發現其實有解決方法
- 擔心別人怎麼想,結果對方根本沒放在心上
這種「停頓」,不需要特別的技巧,只要提醒自己:「我現在的反應,是真的合理,還是只是慣性?」就像正念練習中觀察呼吸一樣,單純地看著念頭來來去去,不立即認同它,也不急著否定它。
不再忍耐,因為不再需要
當我們越來越熟悉自己的情緒模式,就會發現:
- 很多煩惱,其實是自己嚇自己
- 很多「必須忍耐」的事,換個角度根本不需要忍
- 所謂的正能量,不是強迫樂觀,而是不再被情緒綁架
我們不再刻意追求「永遠正向」,因為生活本來就有起伏。重點不是控制情緒,而是看清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然後選擇不一樣的回應方式。
很自然地,忍耐不再是必要,因為我們已經找到健康自在的活法。